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一片甲骨”何以驚天下
人民網西安7月10日電 (記者郭冠華)7月9日,“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在陜西考古博物館啟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展示了從殷墟出土的甲骨,從“商王占卜”的小故事出發(fā),生動講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據何毓靈介紹,這塊時隔3000年的“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記錄了商王一次較為倒霉的經歷:商王占卜自己十日內是否有災禍,卜兆顯示不好的預測。果不其然,他在第十天狩獵水牛時,乘坐的馬車翻了,同乘的太子也從車上跌落。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體系,只有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文字沿用至今?!焙呜轨`講解到,殷墟已出土15萬余片甲骨,單字約4500字,雖然只破譯了1500多字,關于祖先的密語還沒完全了解,但這些甲骨文把中華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3000年歷史風云,浸潤著生活煙火氣的古老甲骨文,激發(fā)著從業(yè)者不斷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何毓靈表示,中國人自古就不缺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從西方傳入到中原地區(qū)的冶金術,經過夏代、商代早期、商代中期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變成了用模范法鑄造青銅容器,如立體美觀的青銅中柱盂,極似云南名吃“汽鍋雞”所用的鍋;棱角分明的司母戊鼎與可愛的“亞長”牛尊,用“反差萌”擊中了現代年輕人的心;還有那個與現代下水管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陶三通”,無不彰顯著古人的“逆天”智慧。
殷墟已發(fā)掘近百年,通過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觸摸歷史,何毓靈在工作中感受著考古學的魅力,“一個一個字破解,一代一代人鉆研,哪怕成功破解一字,都可能激活背后蘊藏的古代世界。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我們不再憑借龜甲的裂痕來決斷疑事,但那些甲骨文記錄下的歷史,流淌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間?!?/p>
“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guī)司、文物古跡司、考古司、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文物局,西安市委網信委,人民網,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聯(lián)合主辦,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基金會支持。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中央新聞單位、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地方網信辦和文物局、商業(yè)網站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及陜西方面有關負責同志、主要商業(yè)網站平臺、網民代表約20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顒悠陂g還舉辦了“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華文明新活力”主題分享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最高檢發(fā)布“檢察為民辦實事”——行政檢察與民同行系列典型案例(第十三批)
- 高溫天,多地開放驛站為戶外工作者“送清涼”
- 國務院批準推廣自貿試驗區(qū)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
-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yè)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專業(yè)新發(fā)展 育人新亮點
- 司法部 國家網信辦研究審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
- 把握“窗口期”打出“組合拳” 穩(wěn)經濟釋放強信號
- 數字科技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
- 傳統(tǒng)廠房變“摩天工廠” 北京大興打造世界級氫能應用“樣板間”
- 高端訪談丨專訪:“同中國建交是我們獨立45年來最重要的決定之一”——訪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
- 這些數據顯示,我國婦女兒童健康權益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