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爱欲_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_国产成人丝袜精品自啪视频_精品人妻av区乱码偷拍

tibet.cn
home

西藏普蘭老民居中的茶葉標識:不平凡歷史的見證者

發(fā)布時間: 2019-10-07 21:02:00 來源: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在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普蘭縣最紅火的茶館之一——拉薩吉祥藏餐,普蘭縣的退休老干部向我講述了普蘭縣科迦村以前的老舊民居的故事。而今,那些建筑已經不復存在,雖然住得更舒適了,但不能不說在村民心中留下了些許遺憾。但或許正是這種遺憾,讓當?shù)卣腿罕姼诱湎切┍4嫦聛淼睦厦窬右约捌渌幕z存。

  在科迦村和塔亞村組調查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兩處保存較好的老民居,雖然未能到塔亞村組實地考察,但在科迦村,我們聯(lián)系到了村長和那所老民居的主人,一起見到了那段難忘歷史的實物證據(jù)。

  老屋由上下兩層構成,下層主要是供牲畜和儲備草料等物用的,上層則是人生活的地方,主要有主廳堂、伏堂、修行洞、廚房、牛糞間組成。房屋主人介紹,他們于2002年左右從該老屋中搬出遷入新居,之后沒有再動過老屋中的任何東西。


圖為位于山腳下的科迦村老民居 攝影:趙國棟

  屋中修行洞的墻壁上貼著一些茶葉標識,這些標識以西康建省期間為主,但遠不止于此。那些標識也可以反映出當時許多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更能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發(fā)。

  墻體上的“滎經芽細”標識非常顯眼。滎經有“中國古南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重鎮(zhèn)”之稱,在唐武德年間已經置縣,只不過名稱為“榮經縣”,到了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稱為“滎經縣”,歸四川統(tǒng)轄。至西康建省時(1939年)隸屬西康省。1955年時歸入四川省。滎經以生產入藏邊茶而聞名,所產茶葉歸入大路茶,茶類則屬于黑茶類。芽細茶是入藏邊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相關史料記載多出現(xiàn)于西康建省之后。

  該標識的藏語表達似有深意。若直譯,則為“滎經的茶糧和”,與“滎經芽細”似乎相差甚遠。但細細分析,則別有意味。藏語中的“和”發(fā)“唐”的音,若把“茶糧”理解為“茶和糧”也似不妥,亦無法與“芽細”對應;若將其理解為一種概稱,表示關乎生存的東西,則在邏輯上是可行的,突出了茶葉在當?shù)厣钪械臉O端重要性。

  除“滎經芽細”外,還有“寶興茶 滎經精制廠”和“西康省茶葉公司”(兩枚,均不完整)兩類標識。雖然已經非常殘破,但仍然十分莊重地貼在修行洞的墻體上。


圖為老民居中殘存的“西康省茶葉公司”標識的一部分 攝影:趙國棟

  “寶興茶滎經精制廠”標識中,混合了海螺和似火焰狀的圖案,這可能表現(xiàn)了茶文化與藏族自身文化融合的現(xiàn)象。寶興亦有悠久的歷史,古為青衣羌人居地,元末明時傳入藏傳佛教。至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隸屬天全州。但直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以轄地建縣,名曰寶興。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隸屬于西康省。1955年,歸入四川省。寶興亦生產邊茶,但該標識可能表明,歷史上寶興邊茶的生產量并不大,所以它與滎經之間在入藏邊茶的生產加工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標識中的“滎經精制廠”尚不確定具體所指,但西康建省期間(1939-1955)有多個稱作“精制廠”的生產加工企業(yè),所以推測該標識對應的時間應主要集中于西康建省期間,當然并不排除其它可能。


圖為老民居中保存下來的“民族團結牌康磚”標識 攝影:趙國棟

  在一個殘破的茶箱中,我們共發(fā)現(xiàn)了四張“民族團結牌康磚”標識。標識下方用紅色字體寫有“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字樣?!懊褡鍒F結牌”商標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當時生產邊茶的企業(yè)可以共同使用的商標,專門用于邊茶產品。該品牌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許多榮譽,在入藏邊茶貿易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我們甚至在茶箱中發(fā)現(xiàn)了半塊殘存的康磚。由此不難看出,在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的茶葉供給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即使位于邊境線附近的科迦村,普通人家的茶葉消費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當我與普蘭縣的一些退休老干部聊起老民居中的茶葉,聊起讓所有的老百姓都喝上茶時,他們給了我完全一致的回答:“這在封建農奴制下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彼麄兊挠^點是,在舊西藏,茶葉是寶貝,只有在寺廟里和貴族領主們才可以喝到茶,農奴和窮苦的老百姓很少能喝到真正的茶葉,更別說好茶葉了。所以,那時把和茶葉有關的東西貼到墻上很正常。


圖為老民居中保存下來的半塊康磚 攝影:趙國棟

  普蘭縣甲措同志向我談起,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每到過年,就要熬煮一種野生植物,并告訴他,以前買不起茶葉的時候,他們就喝那種東西熬煮出的汁液。我把他所描述的這種植物與普蘭當?shù)囟辔焕先烁嬖V我的一種代替茶葉的野生植物(在藏語中他們稱之為“幫加”)對比,二者有極高的相似度,但它們一個存在于日喀則地區(qū),另一個存在于阿里地區(qū)。這似乎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啟示。

  整體上看,老民居中的茶葉標識反映出的時間雖然主要集中于西康省期間,但可以延展到整個20世紀。從時間點來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西藏的民主改革前與民主改革后。而民主改革前的時間主要集中于西康期間,即1939-1955年。在這一階段,平民和農奴很難得到茶葉,即使對那些寺廟或貴族管家一類的人,他們也把茶葉視作珍品。老屋修行洞的墻壁上貼的茶葉標識,可能就有這種意味,即把茶葉神圣化。這實際上是封建農奴制度的一種產物,即壓迫與剝削使原本豐富的茶葉資源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被壓迫的日常生活中變得稀缺。從而進一步放大甚至扭曲了茶葉本身具有的意義。

  同時,這些標識都來自于祖國其他省份,尤其是四川省和原西康省,這表明了以茶為媒介,西藏與其他省份,尤其是四川、西康之間的緊密關系。由于茶葉貿易有官方與民間雙重渠道,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把這種關系理解為深層次的和有機的,即通過長期的貿易、文化、人口等維度的往來,形成的一種難以分割的關系。

  一片小小的茶葉,還原了那段不平凡的歷史,它讓我們更加珍愛我們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祖國。(中國西藏網 文/趙國棟 周文強)

  

(責編: 陳衛(wèi)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